品牌是企業的生命,同樣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組成。關于品牌的無形價值,可口可樂公司創辦人阿薩·G·坎德勒曾言:“即使我的企業一夜之間燒光,只要我的品牌還在,我就能馬上恢復生產。”
據悉,國家發改委將聯合中 宣 部、工業和信息化部、農業部、商務部、工商總局、質檢總局、國務院國資委和食品藥品監管總局九大部門共同舉辦“中國品牌日”活動。
那么,從國家層面宣布設立“中國品牌日”究竟為何?
從“中華老字號”到“中國百強品牌”,中國品牌在傳承與創新中不斷發展,在轉型升級中走向世界。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,中國GDP超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同時,也使得“讓世界知道中國造”變成現實。
《今日美國》曾這樣描述美國人一天的生活:早晨,叫醒美國人起床的鬧鐘有1/3印著“中國制造”;緊接著洗手間里的塑膠遮簾、體重秤、卷發器以及吹風機大多產自中國;出門上班穿的衣服有17%是“中國制造”;辦公室桌子上擺放的木制書框、各類小文具同樣是來自中國;晚上睡覺前,需要關閉的臺燈或吊燈大約一半是“中國制造”。
2013年,我國制造業產出占世界的比重達20.8%,連續4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。在聯合國工業大類目錄中,我國是唯一擁有所有工業門類制造能力的國家。目前,我國500種主要工業品中有220多種產量位居全球第一。
盡管“中國制造”早已遍布全球,可中國在世界上的知名品牌卻鳳毛麟角。世界品牌實驗室公布的2016年度《世界品牌500強》排行榜顯示,中國僅有36個品牌上榜。相對美國227個上榜品牌的體量及中國13億人口而言,中國品牌顯然還處于“第三世界”。而且,中國上榜品牌以“老面孔”為主:茅臺、中國銀行、海爾等。“中國制造”總體處于國際分工和產業鏈中低端。
早在2015年5月,國務院就發布了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——《中國制造2025》,提出堅持把創新擺在制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,完善有利于創新的制度環境,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,突破一批重點領域關鍵共性技術,促進制造業數字化、網絡化、智能化,走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。
與其同時,一批新星中國品牌,為重樹民族文化自信的重任,也一直在不懈地努力。
譬如,中國散熱器十大品牌之一的民族企業森拉特暖通,便將工匠精神堅持了十四年,并憑借自成立初始便一以貫之的匠心理念及出色的產品品質和特性,站穩了國內和國際暖氣片高端市場上。
早在2006年,森拉特暖通的暖氣片市場便已涉獵英、法、德、意、西班牙、希臘等歐洲13國。到了2008年,森拉特暖通企業年貿易額就已達到7000萬元,鋼制電鍍暖氣片出口位居全國第一,并獲得中國采暖散熱器十大品牌榮譽。
近些年來,森拉特暖通在延續工匠精神傳統價值內涵的同時,不斷創新與創造,一直升級產品外觀、優化工藝技術,其間總共獲得69項專利設計。
中國制造的競爭優勢正不斷縮小 中國亟待品牌建設
據德勤數據,在美國、德國、日本、韓國、中國、印度這六大制造業重點國家中,中國僅在成本上優勢明顯。近年來,隨著人口紅利褪去及其他東南亞國家制造業的發展,中國的成本優勢也在下滑。德勤和美國競爭力委員會同時預計,在2020年前,制造業競爭指數方面,中國將下滑并可能被美國超越,且與德國、日本等國相比,中國制造的競爭優勢正不斷縮小。
在此背景推動下,品牌建設成為了頂層議題。2014年,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提出,“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,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,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。”
次年,李克強總理在作《政府工作報告》時,也提出要“加強質量、標準和品牌建設”。2016年,國務院印發《關于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》,提議設立“中國品牌日”,大力宣傳知名自主品牌,講好中國品牌故事。
高層對品牌建設的深度關注,與中國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及消費結構不斷升級不無關系。根據國際經驗,一個國家的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,就開始進入品牌消費時代。早在2015年,我國人均GDP便已達到7924美元。
另一方面,品牌也是一個國家競爭力和國際地位的核心體現。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統計,知名品牌占全球商標總量的比重僅為3%,但卻占據了全球市場40%的份額和50%的銷售額。由此可見,設立“中國品牌日”不僅能優化經濟質量,更是“中國制造”走出去的必經之路。
當然,無論是質量提升、技術創新,還是文化傳承,品牌建設都離不開嚴謹認真、精益求精、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。“十年樹企業,百年樹品牌”,我們只有潛下心來做專、做精、做細、做實,好品牌才能靈動持久,中國離品牌強國的日子才不會久遠。